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 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律师风采

四十年,并不遥远————回首万白铁路建设的岁月

时间:2013-11-23 03:05 作者: 点击:
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

四十年,并不遥远

————回首万白铁路建设的岁月

 

     一九七三年三月,在一个已是春天但无春意的日子,我同万县地区数千民工一道,翻山越岭到万源,参加“万白铁路”建设,其后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万白铁路”情结。

“万白铁路”从四川万源到该县的白沙镇是为当时高度机密的单位〇六二基地修建的一条铁路专用线,在这条只有二十八公里的铁路线上,集合了铁道兵两个团和万县地区数千民工,上万人奋战在这短短的铁道工地上,可谓气势高昂。和今日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工地上全凭机械施工,人员稀少迥然不同。当时靠的几乎全是肩挑人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但这在当时是值得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中,发展国防科技无疑是第一位的事情,漫山遍野的标语都写着同一个主题:“三线建设要抓紧”。万白铁路就是三线建设中的重要项目。〇六二基地神秘莫测,修建在群山峻岭的八台山下,一般人根本无法接近。记得我们在施工时,常有军用直升机降落河边,机翼卷起的沙尘遮天蔽日,在荷枪实弹的军人护送下,看似大文人的工程技术人员乘北京吉普到基地,几个小时后又同样声势登上直升机离去。据知情人说,这是钱学森一类的高级技术人员携带着图纸来此,但不能在此过夜。一次几个衣着破烂的民工在厂区外观望,当即被疑为“阶级异己分子”,五花大绑伺候,直至后来民工中队多方交涉才得以走脱。这也难怪,当年正处于文革后期阶段,“批林批孔”运动如火如荼,一个破败不堪的白沙场镇上,到处都写着横七竖八的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中,〇六二基地就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七十年代的万源贫困破旧,无一条像样的公路,无一幢时尚的房子,满山都是褐黄色岩石,到夜幕降临时,就像虎口獠牙时隐时现,给人几分胆怯。白沙镇也就几十间木板搭就的高角楼房,一条街道崎岖不平,唯一有现代气息的是一所学校和一个操场,而操场又常成为“斗私批修”的战场。我所在的民工八分队就座落在场镇旁边一个叫冷家沟的地方,紧靠公路里侧,三面环山。向外是一条奔腾湍急的小河,向里是不知多远的深山小道,据说邮递员送信都扛上一支步枪,既防野兽又防阶级敌人。我们住在用油毡作屋顶、用席子作四壁的棚屋里,冬天下雨风怒吼。常常一晚上都没有热气。万源的气候变化无常,中午还阳光普照,晚上却暴雨骤至,下冰雹是常有的事。有次万县市文化馆一庞姓老师到万源铁路采访摄影,白天转悠各地兴致勃勃,当晚与我同住一室,半夜突下暴雨冰雹,大的足有鹌鹑蛋大,吓得大家惊慌失措,无奈我只好找一脸盆给庞老师顶在头上,然后我们夺路而逃,冰雹打在脸盆上发出的响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万白线修建铁路主要是打洞和架桥,劳动强度大,危险性也大。我们分队刚开始施工才几天,一个傍晚就在开挖桥墩时出现塌方,造成一死六伤的事故。看到刚来的同事一下就成了“故人”,确实令人胆颤心惊。这也难怪,要在崇山峻岭中用人工的方法造就一条钢铁大道怎会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呢。在之前竣工的襄渝铁路沿线,就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建设者坟墓。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现实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支英雄主义的豪迈队伍。万县地区数千民工在这里战天斗地,顽强奋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虽然这支队伍衣衫褴褛,士气低落,在那个极“左”年代里都是无大前途的青年,甚至绝大部分连读中学的权利都被剥夺,读过中学的就是这支队伍中的“高学历”。可谓“一支消沉的歌”。但在三线建设的火红岁月里,这支队伍却有着吃苦耐劳,甘洒血汗的精神,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劳动同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联系起来,逐渐萌生出不怕苦,多流汗的万丈豪情。就是这些人成了万白铁路建设的生力军。以前修建铁路的民工都是从农村招收,而万白铁路的建设人员大部来自万县城区,如果有人收集历史素材的话,应该记住七十年代万白线上的万县市民工们的生活、奋斗。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激昂的“蹉跎岁月里的追求之歌”。

让我们感到有幸的是,我们这些民工同数千名铁道兵战士共同奋斗,汗水流在一起,亲身感受到铁道兵部队的英姿风貌,构成了二十八公里万白铁路军民共奋进的火热场面。清晨,此起彼伏的军号声,一队队子弟兵在晨曦中雄壮操练。〇六二厂的高音喇叭传出那个年代最亲切的的歌曲《北京颂》:“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由此拉开万白线上沸腾的一天。白天,衣着整洁的军人和衣衫各异的民工在工地上挥汗如雨,铁道兵战士们闪闪的红星领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一群英雄的战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岁月,他们都是以顽强的精神在工作。有一次,在修建冷家沟大桥四号桥墩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振动棒坏了,直接影响桥墩质量安危,正在施工的战士们勇敢地跳到基坑中用脚来搅拌混凝土,看到此情,不少民工都争相跳下去效仿,第二天几乎所有人的脚都受伤了。还有一次发生了坍塌事故,为了抢救受困的民工,铁道兵战士们竟用手扒泥土,不少战士都手指流血。万白铁路最苦、最艰巨的地方就闪动着铁道兵战士的身影。晚上绵延二十八公里的铁道线上,到处响起铁道兵战士雄壮的歌声,到处都有战士们文体活动的身影,万白铁路工地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成为那个被扭曲年代里难见的风景线。

最难忘在那个文艺作品匮乏的年代,我们沾铁道兵的光,看了不少的电影和文艺演出,其中有文革中第一批故事片《侦察兵》等,还有一部反映北京举行亚非拉羽毛球邀请赛的记录影片,我们记不住电影名称,但却记住了电影中的插曲《洁白羽毛寄深情》,一时唱响万白铁路。一九七四年十月,享誉全国的铁道兵文工团来万白线慰问演出,我有幸坐在前排近距离目睹这些部队文艺家的风采。马玉涛一首《革命熔炉火最红》激起全场共鸣,“革命”是那个时代人人皆知的词汇,大合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打通昆仑千重山, 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似春雷涛声回荡在八台崇山峻岭,至今我仍难忘怀这激情之夜。这支英雄队伍在八十年代初撤销建制,集体转业到铁道部,成为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但这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乐曲却永远回荡在人民军队的历史长空。

我在当时的民工八分队当统计员,就是记个工,报个数字之类的差使,按照现在的视角,也还是一个“管理人员”。之前几乎是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处在迷茫之中,进场初始,紧张的一天劳作之后,常站在白沙河边呆望,湍急的河水就像发出一阵阵悲愁的歌谣,我询问奔腾的波涛,将来的生活会怎样?万白铁路的经历在逐渐回应。我有幸结识了不少铁道兵朋友,有在辽沈战役中冲锋陷阵屡次立功的老首长,有刚入伍的“娃娃兵”,尤其是在民工分队担任指导员、文书的军代表,是他们给我以极大的关心和培育,无论是在我遇到困难、缺乏信心感到沮丧时,还是生活上与学习上,他们都给我以极大的帮助,特别启迪我要树立坚强的意志,要努力去拼搏。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些许人性的关怀,似一股涌动的热流,第一次彷佛感到一个人的价值。在他们的感召下,我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寒冬里跳进水中推车,在爆破的泥石块纷飞中,用身体扑上去保护两个农村小孩,由于成绩显著,荣立了三等功。在那个喜庆的日子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铁道兵朋友们为我是多么高兴啊。一声声祝福,一缕缕希望似春风吹拂,似阳光灿烂。四十年过去了,我低首呼唤一声:朋友们,你们在哪里?你们好吗?

回忆起万白铁路的岁月,对我来说,犹如“拨开深沉的迷雾”,使我有了憧憬和向往,开启了我人生第一次的觉醒,以后无论到哪里,我都时时记起这段岁月,激励自己在奋进的路上前行。

今年三月八日,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再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万白铁路,来到当年的冷家沟大桥。站在桥上四望,雄壮的八台山云雾缭绕,满目苍翠,桥对面山上的渝陕高速公路凌空穿越,其气势早已使万白铁路相形见拙。昔日的白沙镇已成连绵十公里的繁华市镇,偏僻贫瘠的白沙已成昨日历史。万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万白铁路静卧在崇山之中,桥墩上隐约还有当年的红色标语,似在诉说着历史的风云。站在桥上,我似乎又看到了千军万马修建铁路的场景,又听到了那熟悉的旋律,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忘记万白铁路,这里既回荡着岁月的涛声,又洋溢着青春的舞曲,既响彻着英雄主义的号角,更拨动着人性脉搏的起伏。它是我心中一块永远的丰碑。

 

注:作者张兴安在“文革”结束后,刻苦努力,自学成才,于1986年考取首批中国律师资格,成为知名律师。后当选重庆市人大党代表、党代表等,并被先后被表彰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律师等。

 

   万白铁路

            

                     当年的作者

      万白铁路上的桥梁

 

        作者在万白铁路线上

 

 

 铁路后的山梁苍翠青葱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