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何使无聊的生活变得有趣,甚至紧张刺激?如果你有一点闲钱,又能看得进去书,建议你看一二十本有关投资的书,然后投资A股。这样就不会觉得上班时间太久,而周末过得太快,而是相反,会觉得周末的时间太长,盼望工作日开盘。”这是一年前说的,现在这种说法有一点修正,就是投资A股会感觉周末的时间几乎跟上班的时间一样长。但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上班的时间只是过得快了,却不能使无聊的生活变得有趣,或者紧张刺激。就是说,即便你买了A股的股票,如果不炒作,不投机,不搞波段操作,不赚所谓的“快钱”,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什么“玩儿的就是心跳”。价值投资基本上不妨碍工作(当然得保证不但不能借钱投资,还要在满足医疗、子女的教育等方面达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投资),不妨碍在工作之余看各种书,追各种剧,一句话,价值投资是一种孤独的游戏,需要耐心地等待,用时间来赢得复利。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但斌有一本书叫《时间的玫瑰》,就是此意。 由于股票的价格无时无刻不处在波动之中,市场也不总是有效的,在股市存在两种投资观念。那种跟随趋势进行操作,低买高卖,快进快出,追涨杀跌的方法,是多数人采用的方法,且被认为是能赚“快钱”的方法,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炒股”。这种方法侧重于技术分析,被称为技术分析派。该派的理论众多,比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时空法则、均线理论、日本蜡烛图等等,代表人物很多,著作也有很多,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计。你只要想象一下股票市场已经存在几百年的历史了,各种大咖自然也是星光灿烂,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是成功的股票投资人。 据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美股也跟A股一样,波动很大。当时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开也不透明,有些公司根本不公开财报,投资者难以知晓公司的财务状况,难以依据财报进行分析,作出投资决策。股市犹如赌场,投机之风盛行。1929年大萧条引发股灾,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了《1933年证券法》《1933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银行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34年出版《证券分析》,其后经过多次再版,股票投资领域有了一种与以前大起大落不一样的方法,这就是价值投资体系或理念。 价值投资理念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估值,选择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或在公司不被看好时买入股票,并在较长时间内持有,等待升值,直至该公司估值偏高时卖出股票,获利了结,这是一种逆向投资。为了降低风险,价值投资认为投资应该适度分散,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经过沃伦˙巴菲特、菲利普˙费雪等人的实践,价值投资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不仅仅选择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公司,对于那些已经涨了不少,但仍有较大成长空间的好公司(巴菲特称之为伟大的企业)的股票也会买入,分享优秀公司的成长利益。这是对格雷厄姆体系的修正。巴菲特是价值投资体系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投资者购买的不仅仅是股票,更是股权,要像对待自己的公司一样长期持有股票,依靠复利创造价值。 价值投资体系听起来很有道理,对股市的稳定也有好处,但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为它首先建立在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精准分析上,需要有准确的估值能力。缺乏这一能力,则不能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不能选出被低估的股票,也就无法进行价值投资了。这是其一。其二,价值投资者虽然买的是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但并不是一买就涨,也不可能做到一买就涨,因为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先生”有时也很疯狂。买入股票后下跌,一跌几年的情况也有。有时一笔投资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才能翻身,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难熬的、孤独的过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根据自称“价值投资体系的小喽啰”的唐朝所著的《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一书,巴菲特在1973年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从1973年2月至11月,陆续买入46万股,总投入1060万美元,均价22.75美元/股,持股比例达10%。但这只股票一买就跌,巴菲特也被套牢了,而且一套就是三年,到1976年股票也没达到他买入时的均价22.75美元,最惨时浮亏30%。巴菲特给华盛顿邮报的估值是不低于4亿美元,该公司拥有邮报、新闻周刊以及几家有影响力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高达20亿美元,巴菲特认为其内在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他在按股价计算市值为1.3亿美元时开始购买,但后来市值跌到8000万美元以下。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说:“一年前我们觉得便宜得可笑的股票,如今变得更加便宜。无比智慧的市场,将股价调整至企业价值的2折以下。”这笔投资被套了三年的主要原因是邮报下属电视台因经营许可证官司打了两年半,不确定性大增。在1976年官司胜诉之后当年就暴涨了120%。到20年后的1993年,该笔投资的持股市值已超过4亿美元,还获得700万美元的分红,涨了近40倍,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唐朝《巴芒演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年版,第251~253页) 当然,并不是说价值投资都会这样,只要选择的是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一般迟早都会涨上去,只不过价值投资也像打仗一样,“兵有利钝,战无必胜”,不论怎样低估,也不能保证什么时候一定会上涨,投资者要经得起下跌的考验。对此,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说服自己持‘当我的股票下跌25%时我就追加买入’的正确信念,永远戒除‘当我的股票下跌25%我就卖出’的毁灭性错误信念,那么你永远不可能从股票投资上获得什么像样的回报。”巴菲特甚至说:“不能忍受看见自己的资产价值损失50%的投资者,不要购买股票”。 因此,说坚持价值投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难熬的、孤独的过程,应该是不假的。 伯顿˙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一书引用密歇根大学纳盖特˙西部恩教授的研究成果说,“在一个为期30年的时段里,在重大市场获利中,有95%的部分来自其间7500个交易日中的90天。如果你碰巧错过了这90天,虽然这些日子只占全部交易日1%多一点,其间股市提供的丰厚的长期回报却都一笔勾销了。”也就是说,在30年的7500个交易日之中,可能只有90个交易日的大涨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余时间则基本上都是小涨小跌、小涨大跌或者横盘整理的时候。这也表明长期持股的重要性。 因此,如果选择了价值投资的策略,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了估值的方法,选定了准备长时间持有的几只股票入手,一般情况下就相对稳定了,除非出现意外情况,股票暴涨暴跌的时候也不多,投资者不必因为平时的波动而患得患失,焦躁不安,但也可以说就此与漫长的等待结了缘。所以巴菲特有那么多的时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了社会活动家,担任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主席及顾问等,年届90高龄仍能到各处演讲,甚至与他共进午餐的机会都可以拍卖。 因为价值投资基本上都有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静待“时间的玫瑰”开花,委实有点无趣,所以一般面对大众的媒体要写这个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在“中国证券报”公众号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新闻是北向资金又买了什么什么股,什么股票或基金又有较大的涨幅,获得了很高的收益,等等,这都是实时资讯,未必能代表长期收益。北向资金是指从香港股票中流入大陆股市的资金。有人认为,北向资金被称为“聪明钱”, 公众号文章津津乐道北向资金又买了什么股票,多半是成熟市场的游资短期的买入行为,未必会长期持有股票,这种进进出出能使交易量放大,活跃市场,却未必是真正的投资行为,不能完全排除其有投机的可能。如果根据价值投资的理念,买入股票等于买入股权,是不会随时进进出出的。公众号之所以经常报道这类消息,可能因为没有别的更吸引人的文章可发。从这类文章的阅读量来看,往往不如《巴芒演义》的作者唐朝的订阅号“唐书房”随便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唐朝自称为价值投资体系的小喽啰,其在投资之余,还有大量时间写作,除了《巴芒演义》,他还著有《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等,订阅号时时更新,一篇文章经常在四五千字,被网友装订成册,多达20余本。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不爱参加社会活动,但其作为曾经十分成功的律师,知识面十分广博,《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一书认为芒格的理论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数学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彼此在交叉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加强,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芒格也因此被人视为移动图书馆。 |